发布日期:2024-11-07 22:35    点击次数:70

没钱怎么炒股 专访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要从向土地要食物转变为向国土要食物,科技创新赋能食物多元化供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北京报道 当前正值粮食收获高峰期没钱怎么炒股,据有关部门数据,截止到10月14日,秋粮收获已超六成,丰收在望,秋粮收购进程正在加快,粮食库存充裕。

  随着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食物需求日益多元化,这就需要在保障粮食供给的同时,拓展食物来源,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后简称《意见》),系统部署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有关工作。

  如何理解大食物观的内涵?为什么要强调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乃至食物生产?如何平衡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为解答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进行了专访。

  司伟认为,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饮食结构多元化、食物来源和食物供给多元化、营养结构变化、国际形势变化等,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转向保障食物安全,从土地要食物转为向国土要食物。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包括加强科技创新,加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全产业链建设,促进农业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等。

  从向土地要食物到向国土要食物

  《21世纪》:应该如何理解大食物观的内涵?为什么会出现食物观念的变化?

  司伟:大食物观意味着观念的变化,在传统观念里我们更强调粮食安全,但食物概念广泛,来源多样化,粮食只是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观念的改变又引申出另外一观念的变化,即我们要从过去向土地要食物,转变为向国土要食物。

  食物观念的变化源自我国所面临的多种形势变化。一是饮食结构变化,我们的饮食结构愈加多元化,不仅有主食,也包括肉蛋奶等畜禽产品;二是食物来源和食物供给的多元化,当前我国的食物来源已不仅限于传统农业,比如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2023年我国森林食物产量超过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后的第三大农产品,水产品产量7116万吨,稳居全球首位;三是营养结构变化,我们食物消费中的主粮消费越来越少,其他食物消费越来越多;四是进出口格局和国际形势变化,我们进口粮食等食物日益增加,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乃至食物安全的主动权。

  要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首先要确保粮食安全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不动摇。与此同时,要在耕地之外,向草原、森林、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拓展食物来源渠道。

  《21世纪》:为什么当前要强调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与之前的政策相比,《意见》有哪些亮点?

  司伟:去年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要树立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对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相关工作进行部署。《意见》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优化大食物观相关工作的顶层设计,对大食物观的战略思路、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具体部署。

  我认为《意见》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强调科技创新。过去食物生产端和消费端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短板,“藏粮于技”还面临不少压力。《意见》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食物开发质量效益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其中涉及的加强食物开发基础研究、加快育种创新、构建食物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等内容都具有新意,要加快构建与食物开发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是强调消费端。过去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工作更多着眼于生产端,《意见》强调引导食物营养健康消费,通过外在的非经济手段和消费者的自我约束,倡导理性健康的消费理念来落实大食物观,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和亮点。

  三是强调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国家进步的标志,之前我国也对食品加工业进行过相关政策部署,但更突出提高加工能力。但食品加工有其特殊性,发展食品加工业一方面要强调食品加工技术创新,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处理食品加工与居民营养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相较之前有关部署,《意见》明确要提升食物加工流通产业水平,并作进一步部署,安排更细致也更全面。

  《21世纪》:我国粮食产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产需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在大食物观的指导下,我国应如何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乃至食物生产,以应对未来持续增长和多样化的粮食需求?

  司伟:我认为需要考虑四个变量。一是要考虑老龄化对中国食物消费的影响。我国人口连续两年负增长,2023年末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5.4%,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老年人食物消费结构与年轻人不同,人口老龄化会对食物消费带来重要影响。

  二是要考虑食物消费的营养结构和品种结构问题。在营养结构方面,在主要的营养物质中,我们最缺蛋白,要向草原、海洋、森林、微生物等要蛋白,实现补充蛋白来源多样化。在品种结构方面,我国食物消费还在转型过程中,以动物产品为原料的蛋白,在整个食物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还处于增长阶段。未来我国的主粮消费会继续减少,或将消费更多的加工产品,尤其是以玉米和大豆为原料生产的畜禽产品。

  三是要考虑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93公斤,2022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36.8公斤,其中包含稻谷、小麦、玉米等在内的谷物消费123.7公斤,还包括豆类和薯类消费,这意味着大量粮食进入加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企业的发展也对粮食生产结构提出新要求。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有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特征,这要求粮食生产要注重生产规模、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四是要考虑政策导向。过去农业政策主要关注粮食生产,在大食物观背景下,农业政策还需要关注整体的食物生产。

  优化食物生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大豆生产为例,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我们有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水稻、小麦和玉米面积已超过15亿亩,种植大豆的耕地空间有限,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大幅提高大豆种植面积的可能性不大。但大豆是蛋白的主要作物来源,要提高大豆供给能力,一方面要依托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规模化水平,尤其是单产水平,这样就有可能投入更多耕地种植大豆,但设想走进现实,还需要时间。

  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21世纪》:我国农业生产面临耕地资源有限和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克服资源约束?

盘面上,“涨价潮”再起,钛白粉板块走高,安纳达(002136)竞价逼近涨停;风电设备板块盘初活跃,宏德股份20cm涨停;抖音小店、进口博览及物流行业等涨幅居前。另外,3D摄像头、3D玻璃板块走低,合力泰(002217)跌逾4%;多模态板块走弱,因赛集团(300781)低开逾5%;脑机接口、电子纸概念及CPO概念等跌幅居前。

  司伟:一方面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尤其是提高粮食单产。另一方面,要加快利用数字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优化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

  如在粮食生产阶段,利用绿色种植技术、粮食减损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粮食储存阶段,通过智能检测、智能监管、可视化粮库等技术,提升粮食储备质量;在粮食加工阶段,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率。再如物流供应链环节,创新研发食品保鲜技术,提高供应链效率,有效降低食物损耗。

  《21世纪》: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为什么要强调推进全产业链建设?

  司伟: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对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而言非常重要,近年来我国全产业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可追溯、食品产业集聚、仓储物流和冷链配送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再如传统食品加工、包装、运输、配送等环节还存在利益分配问题。

  传统农产品全产业链包括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农产品要通过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配送等环节,实现保值增值。

  但当前我们所说的全产业链建设内涵更加丰富。2015年我国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加大仓储物流和冷链配送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10年之后我国仓储物流和冷链配送体系发展很快,很多地方都建有冷链仓储仓库,着力解决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时间和区域错配问题,也避免出现产地生产价格很低,消费地价格较高的情况,这也是全产业链建设的重要一环。

  此外,推进全产业链建设,需要通过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食品产业集聚,促进农业科技和产业创新。另外,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可以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让消费者购买到更安全和安心的食品。

  《21世纪》:未来要更好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还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司伟:未来还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全民食育文化教育,一方面要尊重食物,另一方面也要合理饮食,调整饮食方式,优化饮食结构。

  除此之外,关注多元化食物的监测、统计与评估也是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对粮食相关统计相对全面,但对森林、微生物等的统计制度还有待改进和完善。食物的监测和评估还要将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纳入在内,建立和完善多元化食物监测评估体系。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不容忽视,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粮食等农产品日益增加,要在全球食物安全框架下来看待中国食物安全问题没钱怎么炒股,中国要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交流先进的粮食乃至食物的生产管理经验,达成全球共识。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网上炒股开户_炒股杠杆申请_炒股杠杆平台查询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